論中醫(yī)的傳承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 更新時間:2018-01-23
        中醫(yī)院校只能培養(yǎng)出“下工”的原因,概括地說,是中醫(yī)高等院校畢業(yè)生的“先天不足”。中醫(yī)學有其自身的特點,它要求學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,且有一定的基礎,有相當的語文天賦和較好的古漢語知識,倒不需要在數、理、化方面有什么天份,這叫做“擇材施教”。正如我國一位著名作家,當年報考清華時,數學是零分,之所以被錄取是看重他在文學方面地天賦,終于造就一代文豪。中醫(yī)藥學院校的招生可以借鑒于此,采取相向選擇的辦法,學校在招生時應有自主權,不一定要參加全國統一招生,可由中學直接推薦。
        在解決師資和學員素質的前提下,重要的問題便是課程設計。其實,自從中醫(yī)高等院校開辦以來,在課程設計上一直在進行探索和改革。首先是教材的修訂改版,然后便是中、西醫(yī)課程的比例等,但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,便是如何在高等教育階段為培養(yǎng)出高水平的中醫(yī)打下基礎。由于中醫(yī)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,因此必須注重向學員灌輸傳統文化知識,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《易經》、《墨辨》、古代漢語、文字學、訓古學、文獻學、天文歷法,甚至樂學、術數皆可涉獵,讓學員開闊視野,提升學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駕馭能力,為學好中醫(yī)經典著作打下堅實的基礎,亦為今后的進一步提高創(chuàng)造條件。
        重新確立經典著作在中醫(yī)高等教育中的地位,其中《內經》,《傷寒論》,《金匱要略》,《溫病條辨》、《溫熱經緯》等的重要條文應能背誦,讓校園書聲四起,蔚然成風。對原有的《內經選讀》、《傷寒論選讀》進行修訂,同時編輯相應的《參考資料》,選錄歷代名家的註釋供學員參考。有關經典著作教材的審定,不但要有該門課程的教師、學者參與,還應邀請古漢語、文字訓詁學的專家參與,以免在語言文字上出錯。
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