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痙病
發(fā)布人:
更新時間:2019-11-13
從仲景所論述的痙病來看,是指在外感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證候,故原文中多冠以“太陽病”,其所用方藥如栝樓桂枝湯,葛根湯亦屬太陽病之方藥。而原文中痙病所用的大承氣湯證,是陽明里熱熾盛之津傷燥結證。
從痙病的證候表現來看,符合熱盛津傷、筋脈失養(yǎng)所致。《內經》有“風盛則動”之說,亦即后世所說的熱盛動風,肝風內動之說。
對于痙病,仲景以有汗與無汗將之區(qū)別為剛痙與柔痙,類似于《傷寒論》中之“表實證”與“表虛證”。栝樓桂枝湯是由桂枝湯加栝樓根組成,以桂枝湯調和營衛(wèi),以栝樓根滋養(yǎng)津液,宜于太陽表虛證而有痙病之先兆者,葛根湯亦為《傷寒論》太陽病表實無汗而出現項背強幾幾的證候,在痙病欲發(fā)而未發(fā)之時,以桂枝湯調和營衛(wèi),以葛根為主藥生津養(yǎng)液,舒緩經脈,以防其進一步演變成痙病。
關于痙病的治療,《金匱》中只列出上述三方,偏重于滋養(yǎng)津液以舒緩筋脈,其中大承氣湯以急下存陰,亦是保護津液之意。從現代病理生理學分析,痙病的發(fā)生應與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病變有密切關系,最常見于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感染,例如乙型腦炎與其他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腦炎,流行性腦脊髓膜炎,較少見的有多中細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,近年來較少見的結核性腦膜炎。上述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病變常出現以“痙”為特征的臨床表現。在急性感染性疾病過程中,由于持續(xù)高熱,或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的中毒癥狀,可出現假性顱內壓增高癥,可出現意識障礙、頭痛、頸項強直甚至驚厥抽搐、目上視等類似痙病的癥。特別常見的是小兒因高熱出現的驚厥抽搐出現的“急驚風”證,亦與痙病相類。還有現代較少見到的由于外傷、傷口感染破傷風桿菌,發(fā)作時表現為苦笑面容,牙關緊閉,角弓反張,稱為“金瘡痙”,也屬痙病的一種。 原文中有“痙病有炙瘡,難治”。眾多《金匱》注家認為痙病為津血不足,灸之重傷津液,故難治。而尤在涇《金匱要略心典》引婁全善云:“即破傷風”之意,甚有見地。
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