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論《內經(jīng)》脈法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 更新時間:2018-10-26
        《內經(jīng)》保存和記錄了最早的脈學資料,且內容十分豐富,為后世脈學的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實際上后世有關脈學的專著和論述,都可以看成是在《內經(jīng)》基礎上的發(fā)展,而為中醫(yī)診斷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        《內經(jīng)》從整體觀念出發(fā),以“心主血脈”,脈為血之府,“肺朝百脈”,并以胃與肺,心與肺,手太陰經(jīng)脈與十二經(jīng)脈的關系上,論述脈診的病理生理學基礎。
        由于脈診主要依靠醫(yī)生切按病人脈搏的異常變化來了解機體內部的病理狀態(tài),缺乏客觀的參照與儀器的檢測,《內經(jīng)》采用了以正常人脈搏作為參照,來認識病理性脈象的方法,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說:“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定息,脈五動,閨以太息,命曰平人。平人者,不病也,常以不病調病人,醫(yī)不病,故為病平息以調之為法”??偨Y出了正常人呼吸與脈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,這種“以不病調病人”的方法,看起來很土,實際上是一種非??茖W的方法。
        《內經(jīng)》中對于各種病理性脈象的描述是非常豐富的,除了對脈象中的“胃氣”,“四時平脈”,“五臟平脈”等有系統(tǒng)論述外,對于各種病理性脈象,有人統(tǒng)計為21種,但實際上遠不止于此,據(jù)筆者粗略統(tǒng)計,有:浮,沉,數(shù),疾,徐,緩,遲,急,大,小,滑,澀,長,短,虛,實,緊,弦,動,弱,濡,革,結,代,促等。這些均為后世脈學中所運用。其余如堅,軟,喘,盛,勁,持,粗,橫,抓等,為后世所不常用,或併于其它脈象之中。對于某一具體脈象的描述,《內經(jīng)》中也是非常形象和細致入微的。如弦脈為“端直以長”,洪脈為“來盛去衰”等等,使學者易于掌握。
        《內經(jīng)》重視脈診與其它診斷方法的有機結合,比較客觀地認識脈診在診斷學中的地方。除此之外,《內經(jīng)》在診脈中尚注意到切脈與診尺膚之間的關系,這是后世所不常用的一種診察法,《靈樞·邪氣臟府病形篇》說:“脈急者,尺之皮膚亦急;脈緩者,尺之皮膚亦緩,脈小者,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;脈大者,尺之皮膚亦賁而起;脈滑著,尺之皮膚亦滑;脈澀者,尺之皮膚亦澀?!噬普{尺者,不待于寸,善調脈者,不待于色。能參合而行之者,可以為上工”。臨床上觀察到,這種診尺膚與診脈結合的方法,對于嬰幼兒尤有價值。
        但是,限于《內經(jīng)》所處的歷史條件,對于脈象產(chǎn)生的機理,缺乏深入的論述,對某些脈象的形態(tài)特點,論述得不夠清楚,有待進一步發(fā)展與提高?!秲冉?jīng)》脈法,在中醫(yī)脈診中起到承先啟后的作用,若能進一步研究與整理,定能豐富現(xiàn)代脈學的內容。
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