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溫熱病的綜合辨證方法
發(fā)布人:
更新時間:2019-10-13
中醫(yī)學自《內經》的出現,已基本確立起陰陽五行辨證、表里、虛實、寒熱辨證、臟腑、經絡辨證、氣血津液辨證、病因辨證等基本的辨證法則?!端貑?陰陽應象大論》:“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于本”。所謂“治病必求于本”,是說治療疾病,首要的是區(qū)別疾病的陰陽屬性。又說:“陰盛則陽病,陽盛則陰病,陽盛則熱,陰盛則寒”。 《素問?至真要大論》:“風雨寒熱,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……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參以虛實,大病乃成,氣有定合,固處為名,上下中外,分為三員”,這里指出疾病的形成常由于邪氣之“實”與正氣之“虛”兩個因素的結合之外,還指出了疾病發(fā)生的部位,“上下”是指病變部位在“上、中、下”的不同,“中外”者,外即是“表”,中即是里,而有表證與里證的區(qū)別。《內經》中亦初步建立起“三焦”與“六經”證候的雛形。張仲景在《素問?熱論》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外感熱病的六經辨證法則,一直被沿用。
吳鞠通著《溫病條辨》在運用葉天士衛(wèi)氣營血辨證法則的基礎上按病變所述的臟腑部位,分別為上、中、下三焦進行辨證,但他始終沒有完全擺脫六經辨證的法則,故有上焦的“太陽溫病”、中焦的“陽明溫病”等說法,目的在于將“六經辨證”與“衛(wèi)氣營血辨證”、“三焦辨證”等辨證方法結合起來。由于“八綱辨證”、“臟腑辨證”、“氣血津液辨證”是中醫(yī)學辨證方法的基礎,因而實際上,吳鞠通所確立的對溫熱病的“三焦辨證”法則,是融合了中醫(yī)學自《內經》以來所建立的各種辨證方法的綜合運用,只是既然運用衛(wèi)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,再加上六經辨證,就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。
對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思路和方法,首先是按衛(wèi)氣營血進行四大證候的劃分,以確定病變的由表入里、由淺入深的不同階段。二是按三焦辨證確立病變的重心和部位,也就是病變重點涉及的臟腑,這兩種辨證方法的結合,已對病變的內外表里、上下縱橫的關系進行了多維的分析,由于衛(wèi)氣營血辨證的本身,是建立在八綱辨證、臟腑辨證、氣血津液辨證的基礎上,例如葉天士所說的:“肺主氣屬衛(wèi),心主血屬營”,若按八綱辨證則衛(wèi)分病變是表證、實證、熱證,也就是陽證,若按臟腑辨證法則屬肺病,肺在上焦,因尚在病變的初始階段,氣血津液尚未受損,此時若按三焦辨證則是上焦病變。這樣便可將衛(wèi)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,以及八綱辨證、臟腑辨證、氣血津液辨證相互結合起來。若再結合溫熱病邪的性質進行分析,則中醫(yī)學幾乎所有的辨證方法均已包括在內,形成了對溫熱病的綜合辨證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