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藥文化建設

        許叔微治虛熱不寐證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蔡敏珊 更新時間:2021-08-02
        原創(chuàng) 賴海標 賴海標經方醫(yī)學工作室??

        許叔微(1079~1154年),江蘇儀征人,南宋醫(yī)學家,經方派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曾為翰林學士,人稱許學士。著《傷寒百證歌》、《傷寒發(fā)微論》、《傷寒九十論》、《普濟本事方》、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》等。清代名醫(yī)葉天士奉《普濟本事方》為至寶,視同“枕中秘”,民國名醫(yī)張錫純譽之為“海上仙方”。


        許叔微醫(yī)案:

        ? ? 陳姓士人,初得病,身熱,脈浮,自汗,醫(yī)者麻黃湯汗之。發(fā)熱愈甚,夜間不得眠,頭重,煩悶,悸悸然。中風證強責汗之過也。仲景云:“太陽病,發(fā)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燥,不得眠,其人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”予先與豬苓湯,次投之以當歸、地黃、麥門冬、芍藥。烏梅之類為湯。飲之,不汗而愈?!饵S帝內經》曰:“衛(wèi)氣者晝行陽,夜行陰。”衛(wèi)氣不得入于陰,常行于外。行于外則陽滿,滿則陽蹺盛而不得入于陰,陰虛則夜不得眠也。今津液內竭,胃中干燥,獨惡于陽,陰無所歸。其候如此,故以當歸、地黃補血,用烏梅以收之,故不汗自愈。(以上摘自宋·許叔微《傷寒九十論》)



        按語:

        一位姓陳的讀書人,剛開始得病,出現(xiàn)身熱,脈浮,自汗等癥,但醫(yī)生誤用麻黃湯發(fā)汗。藥后發(fā)熱更加嚴重,還出現(xiàn)夜間不得眠,頭重,煩悶,心悸等癥。本來是太陽表虛證,誤用強大發(fā)汗劑所致。仲景在《傷寒論》71條中說:“太陽病,發(fā)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其人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令胃氣和則愈?!毕扔柝i苓湯,次投當歸、地黃、麥門冬、芍藥、烏梅之類為湯。服上藥后,不汗而愈。

        本案有如下幾點值得酙酌:

        一是初診誤診問題。

        案中先言明患者為“士人”,即讀書人,書生。醫(yī)生在問診時常問及患者工作性質,并非無事找事的,因可能與辨證有一定關系。如農民風吹日曬,皮堅肉厚,多體質較好;官員憂國憂民,思慮過多,多陰血暗耗;白領冬暖夏涼,久坐少動,多體質孱弱,等等。書生臉白體弱,不禁風寒,本有“自汗”,仍用麻黃湯強發(fā)其汗,過汗傷津,陰不制陽,以致出現(xiàn)夜間不得眠,頭重,煩悶,心悸等癥。

        二是過汗后,為何有人傷陽,有人傷陰?

        中醫(yī)認為,“汗血同源”,“津汗同源”,如果素有陽虛,則過汗后多見陽虛;如素有津虧,則過汗后易見陰虛。本案患者可能為瘦人,陰津素虛,過汗后津血更虧,虛熱內生。

        三是為何用豬苓湯?

        豬苓湯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阿膠、滑石組成,治療水熱互結證,有利水、養(yǎng)陰、清熱的功效。本案陰津本就不足,為何還要利尿?豬苓、茯苓淡滲利水,滑石、澤瀉清熱利濕,意在引熱從小便出,使邪有出路;阿膠滋陰潤燥,既益已傷之陰,又防諸藥滲利再傷陰津。方中諸藥體現(xiàn)了利水不傷陰、滋陰不礙濕的配伍特點。熱除后,繼投當歸、地黃、麥門冬、芍藥、烏梅之類滋養(yǎng)陰血,引陽入陰,“陽入于陰則寐”。


        溫馨提示: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,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,如需使用應咨詢醫(yī)生為好,謝謝理解和支持!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

              登錄后發(fā)布評論!
              評論提交成功,待審核后顯示
              確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