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蘇培基全國名老中醫(yī)專家學術思想一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蔡敏珊 更新時間:2021-08-17

        蘇教授認為中醫(yī)正骨手法源遠流長,是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瑰寶。他長期致力于中醫(yī)正骨理論與臨床研究,并力求不斷創(chuàng)新,對骨傷科正骨技法研究深入,整復手法獨到,對復雜的閉合骨折或疑難的四肢骨折,基本都能手到病除。古有藺道人《仙授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的正骨五法、《正骨心法要旨》“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推、拿、按、摩”的正骨八法,今有尚天裕教授“手摸心會、拔伸牽引、旋轉回旋、屈伸收展、成角折頂、端擠提按、挾擠分骨、搖擺觸碰、對扣捏合、按摩推拿”
        的正骨十法,蘇教授融會新知,躬親實踐,逐漸形成了一套別具一格的正骨手法。? ??
        蘇教授深得嶺南中醫(yī)骨傷學派何竹林教授正骨理論“蓋人體筋骨,氣血煦濡,向具生機,故接骨者應如扶植樹木,以順其性意,是謂至治”之要義,主張在骨折筋傷的手法整復過程中,應以“望、聞、問、摸”為先,力求做到“機觸于外,巧生于內,手隨心轉,法從手出”;若骨折局部腫脹較甚,應待腫漸消后再施行手法復位,但要把握時機;若橈尺骨或脛腓骨雙骨折,復位一易一難,應先簡單后
        復雜,其正骨要旨,注重以“剛柔并濟,內外同治、動靜相宜”為大法,并貫穿到治療康復的整個過程中。蘇教授強調手法運用要活用剛力,巧用柔勁,四兩撥千斤。根據(jù)受傷機制和人體的解剖特點,對移位明顯且有軟組織嵌頓或肌腱纏繞的復雜骨折,均應通過牽拉、折頂、推擠、回旋等手法先順勢理筋,再整復骨折,切忌使用蠻力?!墩w類要》有載:“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,營衛(wèi)有所不貫,臟腑由之不和”。藥物治療要以整體觀念為出發(fā)點,辨證論治。手法復位,理筋治傷后,應使用內服藥物調理氣血,兼外敷藥物消腫止痛的方法進行后續(xù)治療。他提倡正骨手法應與夾板固定、功能鍛練緊密結合,骨折固定反對只重骨折對位,忽視筋肉損傷的觀點。中醫(yī)應用小夾板對長骨中段骨折進行固定,對關節(jié)附近的骨折要求對臨近關節(jié)有限固定,根據(jù)病情盡早進行功能鍛煉,以促進氣血運行,加速骨折筋傷早日痊愈。他在骨折正骨手法治療中,充分發(fā)揮閉合復位、小夾板固定、動靜結合、內外同治的長處,對閉合骨折的復位手法有獨到之處。早在20世紀 80年代,首先在國內提出了兒童橈尺骨下1/4骨折的解剖分型,并以此為理論基礎,倡導對此類骨折手法整復的技巧當以“折頂手法為主、拔伸
        牽引為輔”為要訣的主張,并在臨床實踐中取得良好的療效。對于明顯旋轉移位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,屈肘后將前臂前旋或后旋,可以利用局部軟組織的張力糾正旋轉移位后,再拔伸牽引,推按捺正骨折塊。對移位較大的小兒下肢骨折,蘇教授主張小夾板配合牽引的治療方案,如小兒股骨、脛骨骨折,局部肌力較強,在行常規(guī)手法整復后,側方移位、成角畸形可以利用夾板、壓墊和繃帶的約束力達到逐漸復位的作用,但為達到逐漸改善短縮畸形或維持骨折的良好對位對線的目的,常需配合使用皮牽引,甚至骨牽引。由此可見,蘇教授正骨手法簡便實用、輕巧靈活的特點,在其臨床實踐中處處得到了體現(xiàn)。
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