誤用柴胡類方——嘔吐治療一案
發(fā)布人:蔡敏珊
更新時間:2021-09-17
原創(chuàng) 許承業(yè) 賴海標經方醫(yī)學工作室??
患者劉某,男,66歲。因“反復上腹部疼痛、嘔吐1年余,再發(fā)3月余”于2020年11月04日入住我院消化科。
治療過程:
西醫(yī)診斷考慮:1、腹痛嘔吐查因:急性膽囊炎?糖尿病性胃輕癱?2、2型糖尿病伴多并發(fā)癥。西醫(yī)予護胃、控制血糖及營養(yǎng)支持治療。
癥見:上腹部陣發(fā)性脹痛不適,惡心欲嘔,噯氣反酸,口干,身倦乏力,納食減少,睡眠差,小便正常,大便未解。
??茩z查:全腹有壓痛,以上腹部明顯,腹部無反跳痛,無腹部包塊。舌淡邊有齒印,苔薄白,脈細。
先后以小柴胡湯加減:
黃芩10g? ?柴胡15g
半夏15g? ?生姜15g
甘草5g? ? ?大棗15g
黨參15g
(2020-11-05至2020-11-06)
大柴胡湯加減:
北柴胡15g? ? 黃芩片10g
法半夏15g? ? 生姜15g
黑棗15g? ? ? ?大黃10g
白芍15g? ? ? ?枳實(蒸)15g
(2020-11-08至2020-11-13)
治療效果不佳于2020-11-14轉入我科
轉入后仍使用大柴胡湯加減:
北柴胡15g? ? 黃芩片10g
法半夏15g? ? 生姜45g
黑棗15g? ? ? ?大黃10g
白芍10g? ? ? ?枳實(蒸)10g
姜半夏15g
(2020-11-15至2020-11-17)
2020-11-18轉至本人名下,查看患者,證見:精神一般,偶有頭暈,上腹部陣發(fā)性脹悶、疼痛不適,仍有惡心欲嘔,噯氣頻繁,無反酸,口干,身倦乏力,不欲飲食,睡眠差,小便正常,大便量少不硬。查體:上腹部壓痛,無反跳痛。舌淡邊有齒印,苔黃厚膩,脈弦細。
改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:
法半夏15g? ? ?姜半夏15g
生姜30g? ? ? 茯苓15g
人參片(燉服) 10g?
?姜厚樸 15g
(2020-11-18至2020-11-20)
2020-11-21上腹部陣發(fā)性脹悶、疼痛不適減輕,惡心欲嘔稍好轉。守前方去厚樸,加檳榔20g、豆蔻15g、天麻15g。
(2020-11-21至2020-11-23)
2020-11-24 患者精神略有好轉,惡心欲嘔緩解,仍不欲食,舌淡邊有齒印,苔黃膩,脈沉緩。守方去天麻,加紫蘇葉15g、蘆根15g、白茅根15g。
(2020-11-24至2020-11-26)
2020-11-27患者仍有頭暈,坐起加重,偶有上腹部脹悶疼痛不適,不嘔,身倦乏力,納食少,睡眠差,二便:小便正常,大便未解。查體:腹部無壓痛,舌淡邊有齒印,苔黃膩,脈沉緩。
患者坐起頭暈加重,暫改予苓桂術甘湯:
茯苓30g? ? ?桂枝15g
白術15g? ? ?炙甘草10g
澤瀉20g? ? ?檳榔15g
豆蔻10g? ? ?紫蘇葉15g
生姜 30g? ? 麥冬5g
(2020-11-27至2020-11-29)
?
?
2020-12-01守方。厚膩苔已褪。
2020-12-12患者頭暈減輕,上腹部脹悶疼痛減輕,身倦乏力較前好轉,可流質飲食,睡眠轉佳,二便:小便正常,大便量少。好轉出院。
按:
患者腹痛嘔吐為主訴,似符合《傷寒論 96》:“傷寒五六日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嘿嘿不欲飲食,心煩,喜嘔,……小柴胡湯主之。”;《傷寒論 103》:“太陽病,過經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,嘔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”。并有《傷寒論 101》:“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?!钡闹С?。故大膽使用柴胡湯。尚且不論1年余之久的病史是否符合“傷寒中風”“太陽病過經”(各家有不同見解),卻忽視了柴胡類方的禁忌癥。
《傷寒論 98》:“本渴飲水而嘔者,柴胡湯不中與也,食谷者噦?!闭撌銎⑻撌н\而寒飲內停者禁用柴胡湯。在此患者中,其舌淡邊有齒印,苔黃厚膩,脈弦細,為脾虛有飲之典型,其脾陽不足,傳輸失職,氣不化津,水氣內停,水濕不化,飲邪上逆,胃失和降則作嘔。治當以健脾利水,切不可誤以為少陽之嘔而投以柴胡類方,否則勢必傷中敗胃,加重呃逆。
而先投以小半夏加茯苓湯,《金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》:“諸嘔吐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?!保弧督饏T要略 痰飲咳嗽》:“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”,為飲停心下、胃氣上逆之要方,奏利水蠲飲、降逆止嘔之功。再合檳榔、豆蔻、蘆根、茅根等芳香化濕、生津利水之藥,濁邪易除。?
藥后患者上腹部脹悶疼痛不適緩解,不嘔,訴頭暈、坐起加重,符合《傷寒論 67》:“傷寒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滿,氣上沖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(fā)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?!?,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為溫陽健脾、利水降沖之妙劑,與脾陽不足、脾虛有飲、水氣內停的病機不謀而合,又是降逆利水止眩之要方。
如此方正合一,患者膩苔漸褪,癥狀好轉出院。
溫馨提示: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,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,如需使用應咨詢醫(yī)生為好,謝謝理解和支持!
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