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藥文化建設

        健脾溫陽補腎法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汗證一則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蔡敏珊 更新時間:2021-10-07
        原創(chuàng) 羅明 賴海標經(jīng)方醫(yī)學工作室?


        田某,女,43歲,已婚已育,首診2021年4月12日

        患者完成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(shù)+ 8次化療,最后一次化療在一個多月前結(jié)束,化療期間開始出現(xiàn)多汗,并逐漸加重,出院后常常大汗淋漓,門診服用玉屏風散及中藥斂汗法治療,效果不佳。

        初診證見:

        精神疲倦,大汗淋漓,以頭頸部、胸背為甚,畏熱,喜吹風及開空調(diào),口渴多飲,喜熱飲,身熱而肢冷,腰膝酸軟,時心悸,無怔忡,無發(fā)熱,無惡寒。胃納欠佳,大便溏爛時腹瀉,小便清長,睡眠差,常常心煩難于入眠。舌質(zhì)淡暗,苔黃稍厚而干,脈細稍數(shù)。

        我院病理:右乳浸潤性導管癌,G2,可見脈管侵犯,未見神經(jīng)侵犯。

        四診合參:本病以乳巖術(shù)后及化療病史為特點,中醫(yī)診斷:1、乳巖,2、自汗3、不寐。此患者汗出肢冷,心悸,便溏爛時腹瀉,舌質(zhì)淡,脈細為虛證;而畏熱,喜空調(diào),身熱,苔黃等為實證之象。故為虛實夾雜,本虛標實之癥??杀孀C為脾腎陽虛,心神不寧。

        病因病機:汗為水液,水液的運化與整個五臟六腑皆密切相關(guān),故《素問·經(jīng)脈別論》說:“飲入于胃,游溢精氣,上輸于脾,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,通調(diào)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(jīng)并行,合于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”甚是。該患者行多次化療,化療藥物為極寒之物,直中傷腎,損傷腎陽,故見腰膝酸軟,肢冷及小便清長等。同時化療藥物還損傷心脾兩個臟器,導致胃納差,心悸失眠等,汗為心液,血汗同源,心氣受損,故見汗出無度,全身虛汗。陽氣不內(nèi)固而外溢,故見畏熱,身熱肢冷之假熱之象。

        綜上,本病診斷為:1、乳巖,2、自汗3、不寐,證型:脾腎陽虛,心氣不足,心神不寧。病位在心脾腎。治法以健脾補腎,養(yǎng)心安神為法,擬四神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。組方:

        ? 肉豆蔻10 克? ? 補骨脂15 克

        ? 五味子10 克? ? 吳茱萸10 克

        ? 大棗10 克? ? ? ?生地黃15 克

        ? 人參10 克? ? ? ?丹參10 克

        ? 玄參10 克? ? ? ?茯苓15 克

        ? 遠志10 克? ? ? ?生姜10克

        ? 當歸10克? ? ? ? 天門冬10克

        ? 麥門冬10克? ? ?柏子仁15克

        ? 酸棗仁10克


        方解:

        ? ? 方中補骨脂辛苦大溫,補命門之火,以溫養(yǎng)脾土,《本草綱目》稱其“治腎泄”,為主藥;肉豆蔻辛溫,溫脾暖胃,澀腸止瀉,配合補骨脂,則溫腎暖脾,固澀止瀉之功相得益彰,故為臣藥;五味子酸溫,固腎益氣,澀精止瀉,吳茱萸溫暖脾胃,辛苦大熱,以散陰寒;生地,一滋腎水以補陰,水盛則能制火,一入血分以養(yǎng)血,血不燥則津自潤;玄參、天冬、麥冬有甘寒滋潤以清虛火之效;丹參、當歸用作補血、養(yǎng)血之助。以上皆為滋陰、補血而設。方中人參、茯苓益氣寧心,酸棗仁、五味子酸以收斂心氣而安心神;柏子仁、遠志養(yǎng)心安神等諸藥共為佐藥;大棗補脾養(yǎng)胃,生姜溫胃散寒,共為使藥。一補脾腎之不足,一補陰血不足之本,一治虛煩少寐之標,標本并圖,陰血不虛,則所生諸癥,乃可自愈。

        ? ?2021.4.19 二診:

        汗出大為好轉(zhuǎn),甚驗。繼續(xù)上方五劑鞏固。

        ? ?2021.4.26 三診:

        汗出癥狀基本消失,胃納眠可,大便已成形,小便正常,舌質(zhì)變?yōu)榈t,苔薄黃。囑定期復診。

        溫馨提示: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(shù)探討與學術(shù)交流,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,如需使用應咨詢醫(yī)生為好,謝謝理解和支持!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

              登錄后發(fā)布評論!
              評論提交成功,待審核后顯示
              確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