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藥文化建設

        民國名醫(yī)劉蔚楚辨證論治經(jīng)驗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蔡敏珊 更新時間:2021-11-03
        原創(chuàng) 闞麗娜 賴海標 賴海標經(jīng)方醫(yī)學工作室?

        導讀:劉蔚楚,廣東香山(今中山)人,著有《遇安齋證治叢錄》。1920年代初期,河北張錫純、江西陸晉笙、江蘇楊如侯、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,被稱為當時全國“四大名醫(yī)”。民國中醫(yī)泰斗張錫純在其代表作《醫(yī)學衷中參西錄》中曾多次提到劉蔚楚及其著作《遇安齋證治叢錄》。

        ?原文:

        近因與友人論癥,質(zhì)政于周小農(nóng)、沈奉江諸先生,蒙共同辨證。謂楊公救我虛損垂危,因便秘,故入在大陽藥中,不忌歸、芍之滑。次日大便得下,即減白芍,加附子、鹿茸,明著于醫(yī)案。胃將絕,故以茯苓活動諸補品,不嫌其利水。肉桂協(xié)熟地、五味子,取其引火歸原。麝香二三厘,借以通腦。用在治病到七八月后,不嫌其竄,且當日味茍?zhí)峥喔氏?,到喉必吐。非楊公遵喻陳大法,何以救此虛損垂危。設使濫用別藥,次日無大解,三日胃納不加,藥更到喉吐出,其能生信用而施久治耶。若虛勞病之宜陰陽兩補重補者,則開滑滲利。辛動走竄諸藥,豈楊公之明,并此不識。論者固未嘗以虛心別類明微,遽執(zhí)空想而評實事云云。此真諸先生持平之論,我因而有所深感焉。病初誤疏散,次誤膩補,后誤斂澀,陰乘陽剝,命若游絲,泛藥庸方,寧堪再試。楊公良工心苦,效斷幾先,起死回生,功懸日月。親友固無人不見,而醫(yī)案所未載者,尚有治已經(jīng)年,殘軀漸健,仍不時嘔吐清水。左腹似挾冷水一瓶,搖動有聲,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謂如囊裹漿,其鳴濯濯也。物稍膩,食即脹悶,非吐不舒。明是脾腎之陽,尚欠蒸運。胃腸蓄水,雖用大陽藥,兼服黑錫丹至二十余兩,仍未盡除。適余家聘有大拳術師馮儼叔,口授二十四行工,運練經(jīng)年乃免。使其初稍偏陰藥,微命不立隨以傾乎,使其后再請彼醫(yī)診治,將謂胃腸發(fā)腐,必要剖割,亦未可知。由斯以觀,病情萬變,活法在人。醫(yī)者之題何在,即在審查兩字耳。按其現(xiàn)狀,推其病理,斷癥處方,用藥對癥,便是作文對題。倘藥不對癥,效從何???無效,漫講楊公,即自夸名垂百世之大賢,其孰能信之。正之中有變,法之外有法。楊公所用,尚系正法。早已揭橥題表,自古大經(jīng)大法,人誰不知。所難者,在目過神謀,化裁通變。以言治病,即治愈最危最大。醫(yī)者之責任維活人,無論何如委折煩難,皆分所應勉,義所當為。無所謂奇,不過旁人見此醫(yī)能醫(yī)他醫(yī)所不能醫(yī)之癥。遂奇其所奇,使醫(yī)者而自好奇。正是一罪。今回念師恩,續(xù)命有湯。行年六十有二矣,遵師教者,三十余年矣。當學醫(yī)至二十六歲,最初出診,即去冬所著六案,見杭州《三三醫(yī)報》第十九期。以后治病,仍必悉心體認,竭其棉力所能為。對于貧富窮通,毫無畛域,藥雖貴品,有則不吝人之取求。此無他,當時仰賴先君,衣食無缺。倘以名售,以利售,不以誠求,將何以對吾師吾父?至誠其求而不得,差亦無憾于吾心。竊束發(fā)受書,于古嘗聞矣。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,易之理也。小濬哲文明,溫恭允塞,書之典也。維此文王,小心翼翼。昭事上帝,聿求多福。詩之教也,強恕而行。求仁莫近焉。愛人者人恒愛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,孔孟之學也。茍能愈病,師巫何害。茍未愈病盧扁,奚為周先生之說也。勿偏一派,我之言,實先生之意也。留心診察,罔敢執(zhí)著死書,不問其他。只竭吾才,自憐者輒復憐人,不過自懺飽嘗之痛苦。非盡囿于喻公仁厚之言也。然而溯十一年春到滬,先生即長勸著述,奈因學淺,鮮暇,多病。十二年冬,始勉下筆。十三年夏,陳濯江兄,力勸印刷,代寄廣東通志館。始成此急就章,初何敢見天下士耶,不意海內(nèi)諸大君子,反過許之。自是善善從長,獎逾其分。而受先生德愛與楊公臨床曲救之苦心,故生平一切所經(jīng)。絲毫皆自視坎然,又是恐負父師良友。人誰不愛其所尊所親所友,等于生命視之。吁言至此,衷心惻然。而亦戛然不能再下一語矣,請先生試代下一轉語。

        譯文:

        最近和朋友們一起討論病癥,并咨詢了周小農(nóng)和沈奉江等先生,承蒙他們一起來分析指正。說的是關于楊公當年救了處于虛損病危的我,當時因為便秘,所以把當歸、白芍加入在大補陽氣的藥中,因此不必顧忌它們的滑泄之性,第二天就能解下大便了,隨即減少白芍,加入附子、鹿茸,這個治療過程在醫(yī)案中有明確的記載。雖然胃氣將絕,用茯苓靈動之性來制約那些補益滋膩之品,而不必介意它的滲利之效,肉桂與熟地、五味子同用,取其引火歸原之功;麝香兩三厘,借此引諸藥通達腦髓,此藥是在治病到七八個月后才用的,所以不介意它有走竄之性。還有當時藥味太過酸苦甘咸,到咽喉肯定會吐,如果不是遵循楊公所告知的高明服用方法,怎能挽救這種虛損病危的病人?假設楊公濫用其他藥物,第二天沒有大便,第三天胃納沒有改善,而且藥到咽喉就吐出來了,他怎能讓患者產(chǎn)生信任并長期進行治療???如果患了虛勞病中適宜陰陽兩補而偏重補的,卻只開了滑利滲濕、辛動走竄等藥。若不是楊公見識高明,姑且此病不一定會被認識。

        討論的人本來就未曾用虛心去分門別類、分清病癥,就憑空想象去評論很多事情,這就是先生們討論的,我因此有了很深的感觸,病初起的時候,誤用疏散的治法,其次又誤用膩補治法,后來誤用收斂固澀治法,陰盛陽衰,命若游絲,泛醫(yī)庸方哪敢再嘗試。楊公醫(yī)術高超且費盡苦心,在疾病變化的細微征兆前都已經(jīng)判斷出來,能夠起死回生,功同日月,上面這些事親朋好友原本就沒有人不知道的。還有一例沒有記載的醫(yī)案,一位治療多年的患者,病殘的身軀逐漸健康起來,但仍不時嘔吐清水,左腹似挾一瓶冷水,搖動有聲,如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所說的“如囊裹水,其鳴濯濯”,食物稍膩,吃完就會脹悶,要吐出來才會舒服,這是因為脾腎陽虛,不能溫運蒸化,導致胃腸蓄水,雖然用大補陽氣的藥,同時服用溫陽墜痰定喘的黑錫丹共二十多兩,仍然沒有治好。剛好家里聘請了一位功夫大師馮儼叔,他口授二十四行工法,再經(jīng)過運氣修煉若干年才把病癥完全去除。假如疾病開始的時候就使用偏補陰的藥,估計小命隨時都可能沒有了。假使之后再請其他醫(yī)生誤診誤治,可能會胃腸腐爛,要剖割手術,也不是沒可能的。由此看來,病情千變?nèi)f化,靈活的治法在于人。關于對醫(yī)生的考量在哪里?就在審察二字而已,按其現(xiàn)狀,推其病理,斷癥處方,用藥對癥,這才是關鍵。如果藥不對癥,哪里會有療效呢?沒有效果,不要說楊公,再怎么自夸他是流芳百世的名醫(yī)大家,也不會有人相信。正之中有變,法之外有法,楊公所用的就是正確方法,能做到有的放矢。自古以來,都知道要遵從經(jīng)典,難的是化裁變通,這是治療疾病最重要的。醫(yī)生的責任就是救人,無論怎樣曲折繁雜困難,都是本分之事,應當勤勉,義不容辭。沒有所謂驚奇的事,只不過是別人看到這個醫(yī)生能醫(yī)治別的醫(yī)生不能醫(yī)治的病癥,所以被他的神奇所驚異。

        現(xiàn)在回想起老師恩情,我用湯藥續(xù)命至今,現(xiàn)已六十二歲,遵循老師教導也已經(jīng)有三十多年了。學醫(yī)到二十六歲時診治過的六個病例,去年冬天刊登在杭州《三三醫(yī)報》第十九期。以后治病仍要悉心體恤患者,不論貧富貴賤,竭盡全力,別無他求。當時仰賴先父,衣食無缺,若追求名利,出賣自己的信用,不能以誠待人,如何對得起我的老師和父親?至誠追求,無怨無悔。我年少束發(fā)學習時,曾聽過古文《易經(jīng)》中有關“窮則變,變則達,通則久”的道理?!对娊?jīng)》中所說“濬哲文明,溫恭允塞”是書中典范。因此有文王小心翼翼,昭事上帝,請求得到了更多福祉的故事。儒家思想告訴我們,“強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,愛人者人恒愛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”。如果能治愈疾病,學一點巫術也沒有什么害處。如果不能治愈疾病,即使是扁鵲又有什么用?不要偏執(zhí)一派,我說這些其實就是先生的意思,我們要留心診察,不能死讀書,而不考慮其他因素,我認為自己已經(jīng)竭盡全力了。自己可憐的人才會可憐他人,書中不過是自己回顧自己飽嘗的痛苦,不是全部關于表達楊公仁厚的言論。追溯到1922年春天我初到上海時,先生就經(jīng)常勸說我要著述,奈何本人學識淺薄,很少有空余時間,而且體弱多病,直到1923年冬天才勉強開始下筆,到1924年夏天,陳濯江兄弟鼓勵我出版,后來寄給廣東通志館代為印刷,方才完成這本臨急寫好的醫(yī)書,開始沒有信心給大家閱看,不料得到海內(nèi)各界人士過高的贊譽,這是對我過獎了。

        我受先生仁愛和楊公臨床曲救的苦心,所以對人生經(jīng)歷,看得很淡,只是怕辜負師父和好友期待,誰不是對他所尊敬的師長和親友,像向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?說到這里,我就有些憂傷,難于再說下一句話了,請先生試著代寫下面的轉語。


        ?按語:

        1.重醫(yī)德,有愛心

        劉蔚楚先生認為,“醫(yī)者之責任維活人,無論何如委折煩難,皆分所應勉,義所當為”,“以后治病,仍必悉心體認,竭其棉力所能為?!眲⑽党壬浅W⒅蒯t(yī)德,不求名求利:“倘以名售,以利售,不以誠求,將何以對吾師吾父?”醫(yī)生的責任就是治病救人,即使一時委屈煩難,也要不辭辛苦,全力以赴,與“藥王”孫思邈的“人命至重,有貴千金,一方濟之,德逾于此”,可謂殊途同歸。

        2.重師恩,不忘情

        劉蔚楚先生年少時病患虛損,中西并用,百藥不治,竟至垂危。幸得中醫(yī)師楊來儀醫(yī)治,救回一命,“楊公良工心苦,效斷幾先,起死回生,功懸日月”,自此劉蔚楚先生篤信中醫(yī),求師于楊公,終成一代名醫(yī)。

        3.重療效,不偏信

        劉蔚楚先生告誡為醫(yī)者,應“勿偏一派”,不要有門戶之見,看病當重療效,有效即是良方。診病時應“留心診察,罔敢執(zhí)著死書”,認真細致診察,活學活用,不死讀書。辨證用藥應“按其現(xiàn)狀,推其病理,斷癥處方,用藥對癥”,并做到“正之中有變,法之外有法”,守其常,通其變,辨別真假寒熱虛實。如此忠告,誠為至理。

        溫馨提示: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,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,如需使用應咨詢醫(yī)生為好,謝謝理解和支持!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

              登錄后發(fā)布評論!
              評論提交成功,待審核后顯示
              確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