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名醫(yī)劉蔚楚論麻杏甘石湯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蔡敏珊 更新時間:2021-11-11
        原創(chuàng)? 黃新凱 賴海標 賴海標經(jīng)方醫(yī)學工作室?


        導讀:劉蔚楚,廣東香山(今中山)人,著有《遇安齋證治叢錄》。1920年代初期,河北張錫純、江西陸晉笙、江蘇楊如侯、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,被稱為當時全國“四大名醫(yī)”。張錫純在其代表作《醫(yī)學衷中參西錄》中曾多次提到劉蔚楚及其著作《遇安齋證治叢錄》。

        原文:

        陸君訂正麻杏石甘湯主治下溫字,且有病包熱之的解。于王無礙,乃讀書者之正例?;涰樀屡e人劉逸濂,朱九江(名次琦,民國從祀圣廟,此為第一人)之高足。陳簡持,名昭常,中丞之業(yè)師也,曾在前山恭都學堂,為中文總教習。秋深病瘧,愈治愈困,求治于余。每發(fā),周身寒振,氣喘,顛頂腰脊痛,無汗。寒退,大熱口渴,熱將退,始有微汗。舌白膩而起黃,脈沉而弦。余曰:此暑濕伏于內(nèi),伏邪化熱,經(jīng)秋復受重寒,乃用麻杏甘石湯,加北柴胡、生姜、黃芩、知母、北細辛。兩劑即愈。因問余曰:效則靈矣,藥則夾雜,何歟?余曰:病內(nèi)外并雜,故以夾雜法治之。一升于上,一開于中,一清于中。邪從外解,則中下自如。此外,寒包內(nèi)熱之癥也,劉乃釋然。余近便血,止后病體甚弱,腰足無力。故每日用關(guān)東箭芪四錢,高麗參二錢,杜仲三錢,桂元肉十枚,生白術(shù)三錢,土桑寄生三錢,煎水代茶(此土字指廣東,若梧州者,無甚大用。此藥平淡有力,另詳)。因憶少年時,粵省用大棉芪。后再到閩,老友鄭蘭友,言棉芪升燥,箭芪溫馴,用之血癥最良,因始識箭芪。近念年,粵亦多用箭芪。按《本經(jīng)》:“黃芪微溫味甘,主癰疽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癩疾,五痔鼠瘺,補虛,小兒百病?!笔俏B(yǎng)微升,中養(yǎng)脾胃,外達肌表之品,用處甚多。獨疑大棉芪何以升燥?歷詢大藥行,據(jù)謂棉芪必早拌硫磺蓋密薰焗,色乃嬌黃,色退者亦用此法,故燥。箭芪則無此,似頗入理。張錫純亦用箭芪,《衷中參西錄》可見也。他日論土桑寄生,當將絡石籐附之。但土桑寄生,真者甚難得,凡樹皆有寄生,只數(shù)種有用,而治各不同。

        譯文:

        陸先生修訂麻杏甘石湯主治下的“溫”字,認為屬熱包于內(nèi),是非常正確的見解。廣東順德舉人劉逸濂,是朱九江(名次琦,民國名儒,康有為的老師)的高足。有一病人叫陳簡持,名昭常,是中丞的老師,曾在前山恭都學堂擔任中文總教習。深秋得病,越治越重,遂求治于我。每次發(fā)病,周身寒戰(zhàn),氣喘,巔頂及腰脊部疼痛,無汗。寒戰(zhàn)退后,大熱,口渴,熱快退的時候,開始有微微汗出。舌白膩泛黃,脈沉而弦。我認為是在暑熱天時,濕伏于內(nèi),伏邪化熱,到秋天又受了風寒,屬外寒內(nèi)熱,于是用麻杏甘石湯,加上北柴胡、生姜、黃芩、知母、北細辛,兩劑就痊愈了。劉逸濂先生對我說,藥方療效雖然很好,但用藥比較凌亂,是怎么考慮的?我說,這個病是內(nèi)外夾雜,所以要用表里同治的方法治療,一宣于外,一降于下,一清于中,邪從外解,則中下自順。這是外寒內(nèi)熱之癥,劉先生方才恍然大悟。

        我最近大便出血,血止住了以后身體有點虛弱,腰足無力,所以每天使用關(guān)東箭芪20克、高麗參10克、杜仲15克、桂元肉十枚、生白術(shù)15克、土桑寄生15克,煎水代茶喝。土桑寄生藥性平淡,但藥力不弱。土桑寄生的“土“字指產(chǎn)自廣東,如果是廣西梧州產(chǎn)的,藥性較弱。但真正的桑樹寄生很難得到,凡樹皆有寄生,只有幾種是可作藥用的,治療作用也各自不同。以后論述土桑寄生,應當將絡石籐一并比較,方便理解。

        記得我年少的時候,廣東用黃芪,用的是大棉芪。后來到了福建,好朋友鄭蘭友說棉芪比較燥熱,箭芪則溫和很多,用于出血癥效果很好,自此我才開始認識箭芪。近20年來,廣東人用黃芪,也開始轉(zhuǎn)用箭芪了。按《本經(jīng)》的注解,黃芪性味微溫味甘,主治癰疽敗瘡、排膿止痛、大風癩疾、五痔鼠瘺、補虛、小兒百病。是微養(yǎng)微升、中養(yǎng)脾胃、外達肌表之品,用處很多。我當時有點奇怪,大棉芪為什么會有燥熱的作用?咨詢了很多藥行,才知道棉芪在炮制加工時,要拌硫磺密蓋薰焗,這樣才能色澤嬌黃,棉芪久放色退的時候,也用這個方法重新炮制,所以性味燥熱,箭芪則不用。這樣解釋就比較合理了。張錫純用黃芪,用的也是箭芪,這可在《衷中參西錄》中查閱到。

        按語:

        本文雖短,但內(nèi)涵豐富:

        1.要重視臨床辨證。

        劉蔚楚先生通過案例分析認為,患者是因暑熱天時濕伏于內(nèi),濕郁化熱,到了深秋又感受寒邪,以致外寒內(nèi)熱,屬“寒包熱”證?;颊咄夂憩F(xiàn)為:周身寒戰(zhàn),巔頂及腰脊部疼痛,無汗。內(nèi)熱表現(xiàn)為:寒戰(zhàn)退后,大熱,口渴,熱快退的時候,開始有微微汗出。氣喘為肺失宣降,舌苔白膩為內(nèi)濕,泛黃為濕伏化熱。脈沉為邪伏?!秱摗分袑偻夂畠?nèi)熱的方證不少,如大青龍湯證、麻杏甘石湯證,均為典型的表寒里熱證。前者表寒重、里熱輕,后者表寒輕、里熱重。

        2.要重視藥物產(chǎn)地。

        文中通過土桑寄生舉例說明中藥的性味,因產(chǎn)地不同,療效可能有明顯差異。如產(chǎn)自廣東的土桑寄生藥性平淡,但藥力不弱。如果是廣西梧州產(chǎn)的,則藥性較弱。但真正的桑樹寄生很難得到,凡樹皆有寄生,只有幾種是可作藥用的,治療作用也各自不同。

        3.要重視藥物炮制。

        文中通過黃芪舉例說明中藥的性味,因炮制方法不同,療效可能有明顯差異。黃芪臨床常用中藥,性味微溫味甘,是微養(yǎng)微升、中養(yǎng)脾胃、外達肌表之品,用處很多。但黃芪有好幾個品種,棉芪比較燥熱,箭芪則溫和很多。劉蔚楚先生當時有點不明白,為什么棉芪會燥熱?咨詢了很多藥行,才知道棉芪在炮制加工時,要拌硫磺密蓋薰焗,所以性味轉(zhuǎn)燥熱,箭芪則不用。劉蔚楚好友,民國名醫(yī)張錫純用黃芪,也是多用箭芪,而且用箭黃芪必加知母,以知母涼潤,制約黃芪溫燥之性。Image



        溫馨提示: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(shù)探討與學術(shù)交流,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,如需使用應咨詢醫(yī)生為好,謝謝理解和支持!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