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蔚楚批按清代名醫(yī)徐靈胎醫(yī)案二
發(fā)布人:蔡敏珊
更新時間:2021-11-19
原創(chuàng) 陳星諭 賴海標經(jīng)方醫(yī)學工作室?
?導讀:劉蔚楚,廣東香山(今中山)人,著有《遇安齋證治叢錄》。1920年代初期,河北張錫純、江西陸晉笙、江蘇楊如侯、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,被稱為當時全國“四大名醫(yī)”。張錫純在其代表作《醫(yī)學衷中參西錄》中曾多次提到劉蔚楚及其著作《遇安齋證治叢錄》。
原文:
觀察毛公裕,年屆八旬,素有痰喘病,因勞大發(fā),俯幾不能臥者七日。此上實下虛之癥,用清肺消痰飲,送下人參小塊二錢,二劑而愈。蓋下虛宜補,但痰火在上,補必增盛,惟作塊則參性未發(fā),而清肺之藥,已得力過腹中,而參性始發(fā),病自獲痊。王士雄謂參不入煎,欲其下達,與藥丸噙化,欲其互戀,皆有妙義,用藥者勿一煎方了事云。余按丸不噙化,送以藥水,則丸之力亦至下而始發(fā)。喻公嘉言,治胡太封翁,高年寒疝,用姜附末為丸,以治下寒,用參苓末為衣,不傷脾胃,此亦一法。至于先煎雄烈厚重諸品,后煎所兼苦寒藥,亦可清上溫下。又病有宜湯宜飲,宜丸宜散,宜早暮服,法各不同。陽藥夜服者,從陰引陽。陰藥日服者,從陽引陰。及外治,宜薰宜蒸,宜搨宜洗,宜膏敷散貼,亦各不同,均有法度,違則病不能除,故洄溪謂此等法,學者皆宜深考也。
譯文:
患者毛公裕,年屆八十,向來有痰喘病,本次發(fā)作因過勞而加重,幾乎只能俯于案幾,不能平臥床上,已有七天了。這是上實下虛證,方用清肺消痰飲,伴著二錢小塊人參吞服,服兩劑藥后病人就痊愈了。此病的本在下部有虛,應當補益。但上部合并有痰火,如果補益不當就會加劇病情。塊狀的人參藥效不容易吸收,就著清肺消痰飲服下,通過腹部消化,人參的功效才開始慢慢形如發(fā)揮。如此一來,上部痰火得消,下部虛弱得到補益,清上補下,疾病自然就痊愈了。清代名醫(yī)王士雄說,人參不加入其它藥中一起煎煮,是想讓它達到下部才發(fā)揮藥效,這和藥丸的含化療法,使其專門作用于上部,都有著相似微妙的機理。不能一味的按照相同的方法煎煮,而不加以考量。我已驗明,藥物不含化而用湯藥送服,那么藥丸的功效也是到下部才會開始發(fā)揮作用。清初名醫(yī)喻嘉言在治療患有多年寒疝病的胡太封老先生時,以干姜、附子為藥丸核心,來治療下部寒證,以人參、茯苓研粉為藥丸外殼,來防止脾胃受損,這也是藥性想關聯(lián)的一種治療方法,各得其所。至于先煎煮雄烈厚重之類的藥品,后煎煮苦寒類藥物,可起到清上溫下的治療效果,因為按照中醫(yī)理論,久煎的走下焦,后下的走上焦。此外,不同的病,有的適宜用湯飲,有的適宜用丸散;有的適宜早服,有的適宜晚服,方法各不相同。夜服陽藥,可從陰引陽;日服陰藥,可從陽引陰,以求藥力循序漸進地發(fā)揮。需要使用外治法的疾病,有的適宜薰蒸,有的適宜擦洗,有的適宜膏敷散貼,方法雖然不盡相同,但都有一定規(guī)律,違背了就不能治好病。所以徐洄溪認為上述這些方法,學醫(yī)之人都應該深入探究。
?
按語
本案通過對一例上實下虛的支飲病案,重點探討中藥方劑的劑型、煎煮方法、服用順序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,根據(jù)病情不同,靈活應用各種服藥方法,對發(fā)揮中藥療效是十分重要的。如上文中記載先服用清肺消痰飲,再吞服塊狀人參。上有痰火,下部有虛,治療宜清上補下。先服清肺消痰飲清上部痰火,再吞服塊狀人參,待其慢慢消化吸收。又如湯劑煎煮方法也有講究,久煎的走下焦,后下的走上焦。同時文中提及治療不同的疾病可選擇不同的劑型,如湯劑、丸劑、散劑、熏洗等,不可拘于湯劑一項。
溫馨提示: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,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,如需使用應咨詢醫(yī)生為好,謝謝理解和支持!
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