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名老中醫(yī)工作室 > 李燕林 > 名醫(yī)研究 > 典型醫(yī)案
袁某,女,56歲。發(fā)病節(jié)氣:谷雨。
初診時間:2019年4月22日。
主訴:心悸、頭暈半年余。
現(xiàn)病史:半年前患者出現(xiàn)心慌氣短,頭暈目眩,勞累后加重,當?shù)卦\所給予“腦心舒口服液”治療,癥狀緩解。4月前,心慌頻次增加,胸悶氣短,與當?shù)蒯t(yī)院門診就診,查心電圖示:頻發(fā)室性早搏,服用藥物(具體不詳)治療,效果不佳。今遂于我診室就診,刻下癥:自覺心慌,無心前區(qū)疼痛,胸悶氣短,煩躁,頭暈,全身乏力,食少脹滿,多夢,少許出汗,無惡寒發(fā)熱,面色淡白,二便調(diào),舌淡紅,苔膩,脈沉細。
西醫(yī)診斷:心律失常。
中醫(yī)診斷:心悸(氣陰兩虛)。
治法:益氣養(yǎng)陰,補血復脈。
方藥:炙甘草湯加減。
炙甘草10g,麥冬15g,桂枝15g,生姜10g,地黃20g,龍骨(先煎)20g,牡蠣(先煎)20g,茯苓30g,紅參片10g,枳實(蒸) 10g,梔子10g,淡豆豉10g。
14劑,每日1劑,溫服。
服上方后,仍有心悸不適,但睡眠改善,夜夢減少。
二診:2019年5月6日。
每次心慌的持續(xù)時間減少,仍有胸悶氣短,頭暈乏力緩解,精神漸佳,腹部脹滿消失,食欲尚可,夜夢減少,無煩躁出汗,面色淡紅,二便調(diào),舌淡紅,苔白,脈沉細。
炙甘草10g,麥冬15g,桂枝15g,生姜10g,地黃20g,龍骨(先煎)20g,牡蠣(先煎)20g,茯苓30g,紅參片10g。 ?????????
7劑,每日1劑,溫服。
服上方后,胸悶氣短緩解。
三診:2019年5月20日?;颊呙嫔t潤,偶爾勞累后出現(xiàn)心慌,但心慌次數(shù)及程度均明顯降低,胸悶氣短減輕,無頭暈乏力,食納佳,夜休可,舌淡紅,苔薄白,脈緩。
炙甘草10g,麥冬15g,桂枝15g,生姜10g,地黃20g,龍骨(先煎)20g,牡蠣(先煎)20g,茯苓30g,紅參片10g。 ?????????
7劑,每日1劑,溫服。隨診心慌發(fā)作頻次減少,甚至不發(fā)作。
按:此案屬于中醫(yī)“心悸”范疇。“心悸”相關描述最早出現(xiàn)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稱其為“心動悸”“心下悸”“心中悸”等,并認為其病因有虛有實,病機不外乎氣血陰陽虧虛,心失所養(yǎng),或邪擾心神,心神不寧。治療原則為補虛瀉實、調(diào)整臟腑陰陽?!兜は昼R·悸》曰:“有痰飲者,飲水多必心下悸,心火惡水,心不安也。”“有氣虛者,由陰陽內(nèi)弱,心下空虛,正氣內(nèi)動,心悸脈代,氣血內(nèi)虛也,宜炙甘草湯補之。”《傷寒論》177條:“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”此案患者勞累耗傷氣血,加之脾胃功能減弱,則心血不足,心失所養(yǎng),出現(xiàn)心慌、氣短,頭暈,面色淡白;汗為心之液,血不養(yǎng)心則汗液外泄。舌淡紅,脈沉細是氣血不足之證。但苔膩,考慮與當?shù)貪駸岬臍夂蛱攸c有關,且濕熱最易困脾。予以炙甘草湯加減益氣養(yǎng)陰,補血復脈。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(yǎng)血,配伍炙甘草、紅參益心氣,補脾氣,以資氣血生化之源;麥冬滋心陰,養(yǎng)心血,充血脈,以桂枝、生姜辛行溫通,溫心陽,通血脈;加入茯苓健脾寧心,枳實破氣消脹,龍骨、牡蠣重鎮(zhèn)安神。梔子、淡豆豉清心除煩。二診時,心慌的持續(xù)時間減少,仍有胸悶氣短,頭暈乏力緩解,精神漸佳,腹部脹滿消失,食欲尚可,夜夢減少,無煩躁出汗,面色淡紅,二便調(diào),舌淡紅,苔白,脈沉細。故擬原方減去枳實、梔子、淡豆豉。三診時,面色紅潤,偶爾勞累后出現(xiàn)心慌,但心慌次數(shù)及程度均明顯降低,胸悶氣短減輕,無頭暈乏力,食納佳,夜休可,舌淡紅,苔薄白,脈緩。病情好轉(zhuǎn)。
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