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名老中醫(yī)工作室 > 楊楠 > 名醫(yī)研究 > 典型醫(yī)案
林X,女,45歲。2021.10.28初診。6月份出現(xiàn)感冒癥狀,經(jīng)治療遺留干咳,西藥屢用抗生素,中藥曾用瀉白、止嗽、麻杏、貝母瓜蔞、桔梗甘草等,均無任何療效,咳嗽不止,睡眠不足,黑眼圈,眼睛澀,結膜充血,流淚多。
????既往史:慢性胃炎,偶有腹脹,余無不適。
????癥見:干咳,成竄劇烈咳,尤其夜間一晚咳醒數(shù)次,咽癢,口干,飲水多,自覺喉嚨發(fā)涼,但冷飲則舒,二便正常,舌淡紅苔白,齒痕,脈寸關滑尺沉。體瘦,性格開朗。
?????
????余思:咳嗽4月未愈,多方治療無效,干咳,夜甚,口干飲水多,冷飲則舒,脈寸關滑,當屬陽明熱盛,然其二便正常,仲景曰“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”,且陽明實證鮮有舌淡紅苔白的。舌淡紅苔白且齒痕往往提示痰飲水濕,屬陰證。
怪不得一個簡單的咳嗽,4月未愈。此案涉及寒熱錯雜辨證及寒熱真假辨證。寒熱錯雜,為寒熱兩者并存之病癥,治療要寒熱兼顧。真假寒熱本質(zhì)為單一病癥,治療必須針對真的病機。
正值一時難以抉擇之際,憶及近期閱讀《范文甫醫(yī)案》有載:奉某,大熱大渴,奄奄一息,惟獨舌淡白不紅,查前方皆牛黃、安宮、白虎之類。其曰:舌淡白如此,真陽欲脫!連服三劑辛溫大熱之劑而愈。
遂斷為真寒假熱。
處方:附子5g??干姜5g??炙甘草5g,7劑。
2021.11.04 未就診。
2021.11.11 復診,咳嗽已愈,并訴流淚的現(xiàn)象也好很多。
?
按:
四逆湯是筆者臨床非常喜用的一首方劑,方精藥簡、效專力宏。只要辨證為陰寒證,均可放手使用?,F(xiàn)就具體應用經(jīng)驗介紹如下:
1、少陰必備。
四逆湯的經(jīng)典方證可以概括為“厥冷,下利,脈微。”如《傷寒論》第91條:“傷寒,醫(yī)下之,續(xù)得下利,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;救里宜四逆湯?!薄秱摗?88條:“吐利,汗出,發(fā)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湯之?!薄秱摗?89條:“既吐且利,小便復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谷,內(nèi)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。”等。
解讀“厥冷,下利,脈微”這個典型方證,臨床就可以靈活使用四逆湯。臨床治療下利,可以用利濕法,可以用理中法,也可用東垣老人的升降法,方法很多,所以下利這個癥狀無特異性。關鍵在厥冷,脈微,二者同見提示病在少陰。因此四逆湯方證是病在少陰的下利,但可不局限于下利,也可嘔吐、出血,或者如本案的咳嗽。但少陰為必備條件。
2、體液流失。
浙江婁紹昆老先生曾經(jīng)介紹過日本醫(yī)家對四逆湯的研究。日本醫(yī)家通過研究仲景條文,如甘草干姜湯治療“咽中干、煩躁、吐逆”,“多涎唾”“遺尿、小便數(shù)”等,在《重校藥徵》指出“甘草干姜湯能夠阻止體液流失”。遠田裕正認為“四逆湯類方能強力儲水”,可反吐利。在人體水液不足的病況下,通過干姜、甘草、附子等藥以及它們組合的方劑,促進人體強力儲水,使血管內(nèi)水分得以恢復,腎臟的血流量改善后,恢復了經(jīng)腎臟的排水反應。
從這個角度出發(fā),又可將四逆湯使用理解更進一步:各種體液流失(不局限于水液)。
《岳美中醫(yī)案》中一個鼻血仍滴瀝不止成功使用甘草干姜湯而治愈的記錄。
閻某某,男,2l歲。素患鼻衄,初未介意。某日,因長途出車,三日始歸家。當晚6時許開始衄血……歷時5個多小時不止。家屬惶急無策,深夜叩診。往視之,見患者頭傾枕側,鼻血仍滴瀝不止,炕下承以銅盆,血盈其半。患者面如白紙,近之則冷氣襲人。撫之不溫,問之不語,脈若有若無,神智已失。
急疏甘草干姜湯。甘草9克,炮干姜9克。即煎令服,2小時后手足轉(zhuǎn)溫,神智漸清,脈漸遲,能出語,衄亦遂止。翌晨更與阿膠12克,水煎服日2次。后追訪,未復發(fā)。
3、久治不止。
通過研究仲師用方經(jīng)驗,筆者發(fā)現(xiàn)一個仲師使用溫藥的秘密。就從四逆湯的條文來看,多是下,吐,汗后。這提示我們攻伐過度會傷陽氣,而病入少陰,則治從少陰。另外,縱觀仲景全書,仲景治療久治不愈的病情,多從少陰。如“吐血不止者,柏葉湯主之。(柏葉,干姜,艾葉)”;“妊娠嘔吐不止,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”。“醫(yī)下之,續(xù)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,四逆湯。”此三條均為某癥“不止”,此不止不是不停止,而是各種治療方法均無效的意思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經(jīng)攻伐過度出現(xiàn)的癥狀,或者各種治療方法無效的癥狀,均可考慮四逆湯來治療,比如本案的咳嗽“不止”!
4、2點啟示。
開卷有益,臨證時靈感忽現(xiàn)往往就源于偶然的一次閱讀,非常奇妙的體會。恰如辛棄疾言“眾里尋她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”!
患者的病情遠比書本復雜,臨證中要堅持陰陽思維,以不變應萬變,即可亂中取靜,把握核心,終如愿取效。正如蘇東坡所言“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