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痹的病因病機
膝痹又稱膝骨關節(jié)炎,是好發(fā)于中老年人的一種慢性退行性骨關節(jié)疾病,主要病理改變是關節(jié)軟骨退變或繼發(fā)性關節(jié)骨質增生,造成以疼痛、腫脹、僵硬及屈伸不利,甚至致殘為主要癥狀的一組臨床綜合征。該病屬于中醫(yī)“痹證”“痿證”“骨痹”“膝痛”等范疇,臨床多以“膝痹”稱之。近年來,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,該病的發(fā)病率逐年上升。
高教授認為該病的病因病機為虛、邪、病理產物三者并存,經絡痹阻,臨證時根據主次辨證施治。虛———以肝、脾、腎為主《靈樞·經脈》曰:“骨為干,脈為營,筋為剛,肉為墻?!编u本貴教授認為,骨為關節(jié)的主干,起到支撐、杠桿作用;筋約束關節(jié),輔助關節(jié)運動;經脈運行氣血,營養(yǎng)骨節(jié);肌肉聯(lián)絡關節(jié),起到動力作用,保護骨、筋、脈。膝關節(jié)功能的失常,為筋、骨、脈、肉四者同病。腎主骨,肝主筋,脾胃為后天之本、氣血化生之源,主四肢肌肉。因此,通過補腎以強骨、補肝以舒筋、補益脾胃以助氣血化生及利四肢肌肉是治療的關鍵。
人至中年以后,肝腎漸虧,腎虛而髓減,髓減而骨弱,肝虛則血不養(yǎng)筋,筋不能維持骨節(jié)之張弛,關節(jié)失去滑利,筋骨同病,可發(fā)為該病?!端貑?/span>·太陰陽明論》曰:“脾病……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?!逼⒅鬟\化,若脾失健運,氣血化生乏源,筋骨肌肉失去濡養(yǎng),影響關節(jié)的穩(wěn)定保護作用,亦可致病。邪———以風、寒、濕為要本虛標實是膝骨關節(jié)炎主要的特點。在素體虧虛的基礎上,風寒濕邪侵襲發(fā)為痹證是歷代醫(yī)家認同的觀點。風邪為百病之長,引寒濕邪氣從表而入,寒濕之邪屬陰,膝關節(jié)居于人體下部,同屬陰,同氣相求,易客于膝關節(jié)及周圍組織。寒性凝滯收引,濕性黏滯重濁,阻滯氣血運行,膝關節(jié)及其周圍組織失養(yǎng),易導致膝關節(jié)力學結構失衡,即便正常的活動也會損傷膝關節(jié)及其軟骨,使關節(jié)過早發(fā)生退變,發(fā)為該病。《素問·痹論》載:“所謂痹者,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者也?!辈⒏鶕虏⌒皻獾钠珓俜诸?,曰:“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”風寒濕等外邪侵襲肢體,發(fā)為痹證,據其邪氣的主次分為3種類型,臨床治療也應三者兼顧。病理產物———以痰、瘀為重痰瘀既是膝痹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,又是其加重的因素,貫穿該病的整個階段。痰瘀既可外感,亦可內生。清·董西園《醫(yī)級·雜病》謂:“痹非三氣,患在痰瘀?!毕ケ灾?,風寒濕邪之氣侵襲,氣血皆傷,則瘀血內生,痰濕內聚,阻滯經絡,凝聚于骨節(jié),成為誘發(fā)或加重該病的重要因素。凡使體內血液、津液運行失常的致病因素,皆可導致痰瘀的產生。痰瘀的產生,會進一步加重血液、津液運行失常,如此惡性循環(huán),加重病情。痰瘀貫穿疾病的整個階段,治療中不僅要關注導致其產生的原因,還要著重祛除已生成的瘀血、痰濁。在膝痹發(fā)生發(fā)展過程中,既有機體虛損的病理基礎,也有外感邪氣的發(fā)病原因,故易導致痰瘀的產生。因此,鄒本貴教授認為痰瘀未現(xiàn)則防其出,已現(xiàn)則祛其根、鏟其源、復其本。經絡痹阻經絡遍布全身,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(jié),溝通內外,貫穿上下,將人體組織器官聯(lián)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。
經絡既是氣血運行的通路,也是邪氣侵犯人體的途徑及病理產物易于積聚的部位。如經絡堵塞,則會影響機體正常的功能,在內表現(xiàn)為臟腑氣血虧虛,在外表現(xiàn)為風寒濕痰瘀阻滯。膝關節(jié)周圍有足三陰三陽6條經脈通過,通經活絡尤其重要。高大偉教授總結了南方患者膝痹的發(fā)病特點,膝痹多發(fā)于老年患者,年輕時多從事體力工作,膝關節(jié)負荷大,病程長,勞損致虛,濕為陰邪,損傷陽氣,陽損及陰致陰陽兩虛,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、肌肉軟骨失去濡養(yǎng)是本病內在因素。結合嶺南的季節(jié)氣候特點,長期受濕邪侵襲,復感風邪、寒邪為外因,考慮本病為本虛標實、虛實夾雜,虛痹并存,先虛后痹。
?
辨證施治
高大偉教授秉承中醫(yī)辨證論治的理念,根據嶺南膝痹患者年齡、體質、濕邪為盛的特點,在烏頭湯合四物湯的基礎上,根據外邪的偏重,辨證施治。
3.1 ?寒邪偏重型
患者自覺膝部冷痛劇烈,遇寒加重,遇熱痛減,局部皮色不紅,觸之不熱,寒主收引,好曲膝而不亦舒展。根據《景岳全書》云“(痹)熱多者是陽證,無熱者是陰證,然痹本陰邪,故惟寒者多而熱者少也”,無熱證者加熟附子、干姜辛溫大熱之品溫陽祛寒。
3.2 ?風邪偏重型
患者膝部酸痛,痛點游走不定,可伴有瘙癢、皮膚干燥等,是以風邪為盛,加草烏(與川烏先煎)、白附子、防風祛風散邪。
3.3 ?濕邪偏重型
患者病程長,病情反復,膝部酸痛重著,腫脹變形,久坐濕地或遇雨天后疼痛加重,或伴有頭身困重、胸悶腹脹、飲食減少、小便不利,大便稀溏等,加桂枝溫經助陽,祛風化濕,薏苡仁、蒼術健脾化濕。
3.4 ?熱邪偏重型
此證型多見于長期從事體力工作男性患者,此類病人陽氣未衰,濕邪侵襲,正邪相搏,陽氣阻滯,郁而不行,化生內火,火濕相合,即為濕熱,濕熱下注,患者可見膝部灼熱紅腫,痛不可觸,得冷則舒,??砂橛邪l(fā)熱、汗出、口渴、煩躁、溲赤等。舌脈象多為舌紅,苔黃或黃膩,脈滑數(shù)或浮數(shù)。此類患者雖陽氣未衰,但肝腎漸虧,仍以烏頭湯合四物湯為主方。高大偉教授認為,烏頭非寒濕不可妄用,但可去性存用,《杏苑生春》云“素有濕熱,外因寒邪,發(fā)作疝癥,疼痛不已,以烏頭梔子湯。如元氣衰弱,加人參、白術,佐以木香、縮砂仁。川烏(童便煮)、梔子仁(炒)各三錢。上?咀,水煎熟,空心溫服”。烏頭其辛散之性,可升發(fā)郁熱,加石膏、寒水石、梔子去性存用,兼清濕熱。若熱勢劇烈,可搭配大黃、羚羊角等大寒之品。
?
臨證經驗
高大偉教授認為年齡是診斷此病的重要指標,隨年齡增長,患者肝腎漸虧,氣血虧虛,肝主筋,腎主骨,筋骨失養(yǎng),膝部勞損,發(fā)于此病。因此,對于膝痹肝腎不足、氣血虧虛證,中藥湯劑以補益肝腎及氣血為基礎,并根據外感邪氣之輕重加減用藥。主方祛痹四物湯(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干姜、骨碎補、五加皮各10g,丹參、木瓜各20g,秦艽、羌活、高良姜、延胡索各15g)對治療中老年退變引起的膝關節(jié)骨性關節(jié)炎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但在長期的臨證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,嶺南患者的體質以氣虛、陽虛、濕熱為主,而膝痹患者又以老年患者為主。嶺南地區(qū)瀕臨大海,全年雨量豐富,空氣濕度高,屬有形濕邪,嶺南氣候炎熱,有形濕邪熱蒸轉化為無形濕氣,有形濕邪與無形濕氣相結合,致嶺南地區(qū)“濕邪”為盛。嶺南膝痹患者以肝腎不足、氣血虧虛為本,長期受濕邪侵襲,脾喜燥惡濕,脾氣受損,濕為陰邪,陰盛則陽病,損傷陽氣,故在臨證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,此類患者病機最終進展為陽氣虛,臨床表現(xiàn)常伴有氣短、乏力、膝部畏寒、納眠欠佳等癥狀,舌象多以舌色淡紅,舌胖嫩邊有齒痕,舌苔潤,脈沉緩、沉細等。高大偉教授根據其生理病理特點,從中醫(yī)經典出發(fā),以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為理論基礎,擬定了烏頭湯合四物湯,方中烏頭(川烏)、甘草、黃芪、芍藥、麻黃、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各10g,獨活、羌活、高良姜、延胡索各15g。烏頭湯,記載于《金匱要略· 中風歷節(jié)病脈證并治第五》:“病歷節(jié),不可屈伸,疼痛,烏頭湯主之?!秉S元御《金匱懸解》:“濕寒傷其筋骨,則疼痛不可屈伸?!睘躅^湯,甘草、芍藥,培土而滋肝,黃芪、麻黃,通經而瀉濕,烏頭開痹而逐寒也?!昂魇找魈弁础?,沉寒痼冷程度之深,非烏頭不足以除其寒,配以麻黃祛風散寒,芍藥、甘草片解痙止痛,黃芪益氣固表,現(xiàn)代研究顯示烏頭湯具有抗炎鎮(zhèn)痛、免疫調節(jié)的作用,通過抑制細胞因子對滑膜及軟骨的刺激,阻止滑膜炎性浸潤,抑制關節(jié)炎介質和蛋白水解酶的釋放,從而減少關節(jié)軟骨、骨質的吸收。
四物湯首載于唐朝藺道人《仙授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,有“補血而不滯血,行血而不破血,補中有散,散中有收”之功,是治療營血虧虛、血行不暢的常用方劑。現(xiàn)代研究表明四物湯具有補血、抗炎、抗氧化、調節(jié)免疫、降血脂等作用,其原方及加減方在骨傷科廣泛應用。兩方合用,加以獨活、羌活祛風除濕、散寒止痛,高良姜溫中緩急,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,氣中血滯,故可治療一身之疼痛。根據高大偉教授的臨床實踐總結,兩方合用加減,共奏祛風除濕、溫中散寒、益腎補血、通絡止痛之效,對肝腎不足、氣血虧虛,外感風寒濕邪的本虛標實、虛實夾雜的膝痹患者具有良效。